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2018年1月】理解观众需求 提升博物馆参与度
2018-01-25 09:54:34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点击:

美国博物馆联盟网站登载了马克斯·凡·巴尔古伊的文章《理解观众需求 提升博物馆参与度》。文章指出,公众参与博物馆并不是一个新理念。随着二战后个人捐赠的减少,博物馆一直寻求新的方式吸引公众,赢得支持。博物馆为实现教育、社会及经济目标努力提升公众服务,提升公众参与度。

作者认为,大部分博物馆都将目光放到了固定目标群体上,相比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种族、民族、阶层),研究人们的兴趣、动机、愿望与价值观等因素能更有效确定目标人群。作者援引的研究成果认为,人们选择旅行往往出于社交或心理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比如巩固家庭成员关系,结交新朋友,自我评估,逃离现实或者仰慕盛名等原因。那么博物馆的展览、导览、活动也不应停留在仅推出新奇事物层面,而应当进一步满足观众深层次的社会和个人需求。

博物馆“参与度”不仅包括观众或会员人数增长,还意味着博物馆具有更强的社会号召力与行动力。意味着持续长久的关系,并不仅是单次的参观访问。如何让参观博物馆成为观众的一种习惯?把观众当作是“顾客”和“买家”,而不仅仅是“参观者”和“会员”。作者举了哈斯·丽莲梭旧居的例子。该博物馆通过分析观众信息发现,他们在太平洋岸边的邻居很少来馆或注册会员,还进一步研究了1英里之内的住户,发现他们主要是从事技术产业工作的年轻人,或是爱好探险的中年夫妇,博物馆的假日风情茶饮活动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当博物馆专门为他们准备以万圣节饰品、现场乐队和主题鸡尾酒会为特色的“豪宅狂欢”就大受欢迎。

参与度应该成为一种双边关系。人们在参观前和参观过程中都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这些成本和效益可以通过便捷、新鲜感与价值观等多种方式衡量。

交通便捷增加了人们访问博物馆的机率。研究人员发现超出一定距离范围后,出行率陡然下降。博物馆应积极考虑周边社区的作用。

尽管博物馆没有意识到,但它们的确经常在熟悉与新颖两个概念之间徘徊。展览设计或主题如果内容太陌生或风格太迥异,会使观众心生疑惑,产生排斥。但如果总是老调重弹,观众又会厌倦或视若无睹。把握好尺度,让人们参与其中,既不会无聊也不会感到沮丧:活动可能有诸多主题,但是否总像听讲座一样乏味;活动采用多种形式,但博物馆的展览、讲座、参观或出版物是否都是同一个主题;即便主题和形式多姿多彩,设计排版是否千篇一律;对话、辩论等双向沟通方式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热门方式,博物馆是否也可以考虑一下。

虽然博物馆着手将价值观外化为明确的决策方针,但价值观的大部分仍隐含在政策、办事流程、优先事项和日常规范里。这些价值观塑造的文化定义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在一些故居博物馆里,主人的大房间通常保存完好,其中发生的故事也世代相传,但曾经在此生活过的妇女、仆人和奴隶的生活却无人问津。关注其他主题的博物馆肯定也会遇到相似的挑战。为了讲述被忽略的历史,保存已经被遗忘的藏品,即便是距离遥远的社区群体,也应享受平等的待遇。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8年1月】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未来
下一篇:【2018年1月】学术动态二则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