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金牛贺岁 喜乐祥瑞
2021-02-12 11:39:41   来源:右江民族博物馆    点击:

壮锦,是壮族织锦的简称。壮锦的历史悠久,广西贵港罗泊湾西汉墓出土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的壮族先民已经掌握较为熟练的纺织技艺。
春 日 说 锦
  壮锦,是壮族织锦的简称。壮锦的历史悠久,广西贵港罗泊湾西汉墓出土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的壮族先民已经掌握较为熟练的纺织技艺。经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发展,该时期出现的麻织锦是壮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过渡品。宋代是壮锦的形成时期,之后成熟于明,兴盛于清,其时与蜀锦、宋锦、云锦并称“四大名锦”。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交织而成的纺织品。壮锦图案精巧,结构严谨,色彩炫丽,蕴含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记录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壮锦的丰富寓意主要体现在图案纹样上,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规矩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文字纹等。纹饰的产生与壮民族的历史文化、织锦人的生活体验、织造技巧相结合,具有丰厚的象征意义和内涵。丰富而精美的纹样,是壮族人民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渗透着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民族心理,彰显执着坚韧、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
  
壮锦壁挂:《牛魂》
  壮锦壁挂——《牛魂》是靖西壮锦厂创作生产的。作品反映了壮族风土民情——“牛魂节”和壮族源远流长的牛图腾崇拜,包含了多个壮民族的历史文化元素。主题纹饰两头牛形态朴拙,气定神足。它们并排站立,前面的牛作仰头状,后面的牛平望前方,目光炯炯。牛的造型呈现其身躯硕大、牛角上弯、体态饱满、四肢壮实,牛的强壮,牛的力量表现充分。牛前面的三个羽人形象做舞蹈或仪式动作,既是壮族鸟图腾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也是庆祝“牛魂节”的象征标志。作品用色大胆,暗底亮花,对比强烈,营造出浓厚的祭祀礼仪氛围,形象地展现了壮民在“牛魂节”当天礼遇耕牛的场景。
  “牛魂节”是壮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少壮族村寨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我市靖西各村屯的“牛魂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五-六月初。是日清晨,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整理牛栏,喂精料,牵牛到水边洗澡,梳篦、除牛虱,当天不用牛,不放牛,更不能打骂牛,否则是对牛的不敬。有的农户还煮豆粥、糯米甜酒,给牛食用,酬其耕作之劳。
  远古时期,牛就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里,牛是最重要的劳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的农耕助手,也是忠诚温顺、守望相助的亲密伙伴。壮族先民的牛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代以后,随着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壮族先民对牛的感激之情倍增,牛崇拜意识进一步强化,进而演变为敬牛护牛之俗。
  牛崇拜是壮族民间“舞春牛”、“牛魂节”等活动或敬牛习俗的渊源。我市靖西汤峒村的敬牛习俗主要体现在:大年初一早上,农户把所有耕田用的农具封存好,在牛栏上挂上大粽和猪肉,在牛槽里撒五谷,给牛喂最鲜嫩的草,并且不役使,以感谢它一年来的辛勤劳作。
  壮锦是广大壮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壮族历史文化记忆的瑰宝。壮乡特有的文化风俗、纺织工艺、审美偏好等形成了壮锦鲜明的民族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壮锦技艺和文化走上传承和创新相融之路。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日的壮锦,功能多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俨然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名片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下,更多时代元素的融入,为壮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注入新活力,其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必将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牛,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的勤劳踏实、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品格。在农历辛丑牛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以“中国牛”精神,站上新起点,拥抱新希望,踏上新征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右江民族博物馆“童心念党恩,真情诵祖国”朗诵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下一篇:迎壬寅新春 送福虎佑安:《虎跃龙翔》 “中国虎文化” 百馆联展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