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创新领跑“十二五”文物科技保护
2016-12-22 09:05:07   来源:右江民族博物馆    点击:

2015年11月20日,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国家博物馆挂牌。 2015年11月17日,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成
创新领跑“十二五”文物科技保护
2016-01-04

    2015年11月20日,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国家博物馆挂牌。
    2015年11月17日,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成立,开启现代化技术装备全面支撑文物保护事业的新阶段。
    2015年10月15日,《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第三方评估。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文物局推荐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7月12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发布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二五”以来,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秉持创新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学科间、机构间、部门间、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联动,并促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改革与创新;以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为牵引,聚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研究平台的建设以及多层次保护人才的培养等关键问题,初步构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取得骄人成果。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强化服务社会能力
    联合攻关,文物出土现场提取材料、石窟寺壁画脱盐、糟朽丝织品的揭展与加固、建筑彩绘和糯米灰浆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等一批文物保护难题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填补了行业空白。其中,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部署,集中攻关,重点培育,形成了若干成套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并将安全、适用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了技术的系统性和成熟度。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竹木漆器保护等领域,已进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梯队。
及时引入生物技术、无损分析检测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成果,通过适用性研究与科技示范,效果良好。物联网技术和风险管理理论在敦煌莫高窟的示范应用,在实现游客调节、洞窟环境实时监测预警、遗产管理的计量化的同时,重塑了敦煌研究院的内部管理流程。
    技术培训、工程示范、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让等多措并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应用于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据统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已取得的94项应用技术类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达43.62%。
信息技术助力文物价值的传播和利用。以智慧博物馆、文物素材再造、文物虚拟旅游等为重点方向,针对传承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在全景漫游、体感互动、增强现实、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文博单位主导和参与的智慧导览和文博APP产品,年产出超过5000个,文物数字产品进一步丰富。
    组织创新:引入社会优质资源,提升行业科技整体实力
    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带动开放合作。以“公开申报、择优委托”的方式来确定课题承担单位,为系统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进入文博行业的管道。通过几年的培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等社会优质科技资源,已成为行业科技工作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据统计,115个985院校中有51个高校、中科院104个研究所中有21个所参与了文物行业科技工作。
    创新机构和创新团队不断壮大。截至“十二五”末,国家文物局分5批设立了22家行业重点科研基地,组织开展了文物保护领域文物保护物联网等专业性创新联盟和区域创新联盟建设的试点工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为文物界和科技界联合攻关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工信部合作,成立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共同打造“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装备示范项目,启动了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重庆)建设。在总结以重点科研基地等为平台、通过项目培养文保科研人才的经验基础上,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既专又广的T形人才。2014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将选拔人才与科研攻关相结合,通过科研项目扶持的方式和稳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和培养青年科技人员领衔开展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经过几轮角逐,13名优秀青年成为首批获得国家资助、开展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项目领军者。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提升了行业科研整体能力,系统内科研机构水平提高,敦煌研究院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文保中心成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荆州文保中心等机构也因掌握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文物科技工作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经费支持渠道拓宽,已有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科基金、行业公益性科研项目、标准制修订科研专项等7类国家科技计划给予文物科技工作支持。
    制度创新:确保科研链条高效运行,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文物保护科技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依靠法规强化管理、依靠规划引导管理、依靠标准规范管理和依靠技术手段辅助管理的科技管理模式。行业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特别是在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评估咨询制度,探索并实践了科技评估咨询活动由“自然人”行为向“法人行为”的转变,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组织完成了《国家文物局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11个有关科研管理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实现了创新链条上主要节点的管理有章可循。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发布了《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等72项行业标准13项国家标准。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数量首次超过1500人次,行业标注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平台、文化遗产保护科技项目(课题)备选库和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陆续开通运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并为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强力支撑。(郭桂香)

相关热词搜索:文物 科技

上一篇: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就“十二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成就答记者问
下一篇:国际多边舞台上的中国文化遗产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