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2016-12-22 09:16:10   来源:右江民族博物馆    点击: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14年10月21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在展览序言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孟子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文物外事工作“十二五”回眸
2016-02-01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14年10月21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在展览序言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孟子》的话,短短八个字,道出了中国人早已领悟的智慧——文明之间的差异,是文明的魅力所在。
那一刻的巴黎,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中国人的智慧绚烂绽放;那一刻的巴黎,更是见证了文物外事工作的累累果实:“汉风”展汇集了全国9个省(区)27家文博单位的459件展品,4个月展期内观众近10万人次,让法国人民大饱眼福;吉美博物馆馆藏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流失金器返还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首次通过政府间外交渠道成功实现文物返还;中法文化遗产领域首个政府文件《关于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培训计划的行政协议》签署,将单个的项目合作形式提升到了机制化合作的新高度。
    那一刻的巴黎,恰如“十二五”期间文物外事工作的一个缩影:外联、外展、外援、外研等领域多点开花,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外交大局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和坚实民意基础,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
    中国文物  国际追索
    “十二五”期间,文物外事工作最为世人关注的,是流失文物追索与返还的捷报频传。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成功实现了与法国、美国等中国文物主要流失国之间,通过外交、司法等官方渠道促成被盗流失文物返还的新范例。
    2014年10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与法国文化部长佩勒兰就甘肃大堡子山遗址被盗流失金器返还问题达成共识;2015年4月13日、5月13日,驻法国大使翟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分别在巴黎、北京接收法国政府通过原捐赠人皮诺、戴迪安返还的32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9月21日,戴迪安再次以个人名义返还其持有的24件大堡子山流失方形金饰片。
    如果说法国案例是开创性的,那么两批流失美国文物的返还,则是对我国多年来积极签署、认真履行打击文物走私双边协议的最好回报。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两国宣布“美方将在不久的将来向中方返还22件中国文物”,这是文化遗产领域成果首次写入中美元首会晤的外交文件。12月10日,中美双方在中国驻美国使馆举行文物交接仪式,率团接收文物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此次文物返还是习主席访美的重要成果,也是中美文化遗产合作的一件大事,彰显了美国政府执行国际公约、信守双边承诺的负责态度。”
    他所提到的双边承诺,是2009年1月14日签署的中美两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美国政府曾于2011年3月向我国返还14件流失文物。最近一次的文物返还,则是基于2014年1月成功修订并续签的备忘录文本。备忘录作为中美政府间法律文件,为我国追索被盗中国文物提供法律保障,对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将起到强有力的法律震慑。
    “十二五”期间,通过双边协定和备忘录的商签工作,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条约体系,为我国文物主权与安全提供国际法保护和支持。至今,与我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政府间双边协定的国家已有美国、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印度等18个,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多批次流失境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
    中国内涵  国际表达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文物展不断“走出去”,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而且在重要国事访问以及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
2015年8月1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四川建川博物馆与美国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举办的“尊重历史 珍惜和平”展在旧金山开幕。此展是海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直接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参与文物外交活动。展览的成功举办,极大团结了两岸华人华侨,共同维护抗战史实,重现中美联合抗日历史,向美国民众宣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
    “华夏瑰宝展”已成为享誉海外的中国文物展览品牌。2012年11月,“华夏瑰宝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幕,出现了伊斯坦布尔市民排队等候参观的场景,这是“华夏瑰宝展”品牌效应的体现。“十二五”期间,该系列展览还在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等国举办,引发热烈反响。不仅是“华夏瑰宝展”,各类文物展览的足迹遍布世界,赴摩洛哥举办“斗品团香——中摩茶文化交流展”,赴塞浦路斯举办“中塞文化对话展”,赴意大利举办“早期中国——中华文明系列展”等等,以文物为纽带,架起了国际社会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桥梁,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人民的友谊。
“十二五”期间,中国文物不仅以实体展览的形式走向世界,更通过数字虚拟的方式,带给国外观众新颖的体验,其中最大亮点是“文物带你看中国”3D触摸屏。观众只要利用触屏,就可轻松操控,观看视频短片、对三维数字文物进行任意角度和任意方向旋转、无级缩放等。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一层体验触摸屏,通过旋转、翻转、缩放、分解等互动形式,详细观察文物细部、底款等在博物馆展柜中不易观察的部分,对“文物带你看中国”3D触摸屏给予充分肯定。
将文物与数字技术有效联姻,融入丰富的创意和设计,“走出去”的中国文物,不仅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更是向外展示这个古老文明依旧充满活力。
   中国技术  国际援助
    同样充满活力的,还有我们的文物援外工程。曾有国际同行这样评价:在国际社会援助保护修复柬埔寨吴哥古迹行动中,中国的暹粒茶胶寺工地,是最活跃、最富有生气、成果最明显的工地。这既是对中国团队工作精神的赞许,也是对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与技术的高度认可。
    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对茶胶寺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加固坍圮、修补残缺、恢复原有格局,增强古迹防护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使这一伟大的建筑古迹消除各种威胁,得到科学、完善的保存与保护。2012年4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柬埔寨考察了茶胶寺保护修复工地,亲切看望中方援助保护工作组技术人员,对修复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十二五”期间的各类文物援外工作,都和茶胶寺项目一样,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受援国家的好评,有效配合了国家外交大局,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乌兹别克斯坦,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专门提及中乌两国可在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加深交流与合作。如今,习主席的提议得到实现,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已经顺利启动。同时顺利开展的,还有援助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抢险维修项目,该项目由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动提出,在中方项目组数次赴蒙古前期勘察的基础上,这座辽代古塔的维修工程已经在2015年夏天正式开始施工。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中国政府迅速开展援助行动,国家文物局选派专家组,于6月7日至6月13日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文物损失现场调查评估工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受地震影响,整个建筑及其附属建筑震损严重,亟须开展保护修复。10月26日至11月12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组再赴尼泊尔现场考察,与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确定将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作为援助修复项目。
    生机勃勃的修复工地,先进有效的技术理念,第一时间地伸出援手,这些“十二五”期间文物援外工作的亮点,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文化遗产大国形象,极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中国学术  国际彰显
    文物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既彰显出中国学者出色的研究水平,也为进一步培养文博人才搭建了良好平台。在茶胶寺,中国学者对其庙山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筑、考古、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保护科学等诸多学科,为科学修复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在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方考古人员积极开展陆地和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了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重大文物发现,为古代中非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此外,在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墨西哥等地都活跃着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身影。
    “十二五”期间,国内文博机构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开展务实合作,敦煌、承德等遗产地继续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开展壁画领域合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美国友人普利兹克先生合作举办西藏壁画修复培训班,与法国国家文化遗产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选派青年文保骨干赴法学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合作举办策展人培训;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法国水下考古中心、希腊水下考古局积极酝酿合作计划。
    文化的交流互鉴,好似不同的文化坐在一起,讲述、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若群星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物故事。“十二五”期间的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从不同方向,努力守护、发掘、讲述着这些故事。随着文物外事工作的积极开展,我们更希望看到,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坐下来,尊重、倾听并欣赏我们的讲述。
   (燕海鸣  徐秀丽)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声音 故事

上一篇: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助推文物事业发展
下一篇:我国科学家揭示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