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加强保护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
2016-12-22 09:39:14   来源:右江民族博物馆    点击: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与代表委员对话加强保护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2016-03-10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文物作用,开发更多文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与代表委员对话
加强保护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
2016-03-10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文物作用,开发更多文博创意产品,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让活化的文物开口讲话,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文化成果。”
    ——江苏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代表
    “新的文物活化形式、方法、技术会不断涌现,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文物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委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又要注意什么?
3月7日,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江苏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委员做客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访谈由人民日报记者王珏主持。
    扩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刘玉珠:国家文物局重点在系统梳理文物资源、基本摸清文物家底、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扩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发文博创意产品等方面开展工作。“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重点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国家记忆工程,鼓励扶持文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消费。
    姚晓东: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对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激发广大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也可丰富城市精神、激发正能量、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们围绕找出来、护起来、用起来三个环节,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对淮安的文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政府切实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充分依托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研究、解读、展示。
    如何更好开发文博创意产业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开发文博创意产品?
刘玉珠:我国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加大博物馆文化创意资源开放力度;鼓励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社会资金与博物馆文物资源相结合,拓展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发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和省级综合博物馆的引领作用,打造更多的创意品牌。
    主持人: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征集对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意见,引发各界关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刘玉珠: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于2013年启动了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研究起草工作。经过两年半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形成了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社会各界对草案中将文物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加强执法督察等内容,表示赞同和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建议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前提,而不是“因建设工程需要”。实际上,现行文物保护法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迁移、拆除,并没有明确审批程序,草案明确了相应的政府事权,使法律条款更加严谨。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文物
    主持人: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姚晓东: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在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物保护利用过程中,注重分类指导、精准保护、科学利用,对原有功能已经完全丧失的,主要以原貌展示为主;对原有功能依然存在的,在保护的同时延续其原有功能;对保存状态较为脆弱的文物,研究核定游客承载量;对文物保存状况较好且有条件的,进一步丰富其利用内容和形式。
    张廷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首先要动员人民群众。其次要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捐赠文物保护利用的项目资金,鼓励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捐赠流失海外的文物。此外还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博行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王  珏)(转自《人民日报》3月9日12版)

相关热词搜索:文物

上一篇:基层文博机构编制不足和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亟待解决——访全国政协委员董保华
下一篇:加强古玩旧货市场和文物鉴定经营活动的监管——访全国政协委员励小捷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