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八月简讯 · 博物馆教育需要大视野和持续创新
2017-08-31 11:16:00   来源:    点击:

博物馆教育需要大视野和持续创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不断强调教育在提高软实力、促进经济转型、未来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当今博物馆教育不仅要在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学中去寻找位置与价值,更要在当代社会教育理念变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结构性梳理与重建。   

   博物馆教育应该在社会教育新形势下拓宽视野
    教育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它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教育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教育予以重视。其次,教育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责任和使命,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培养下一代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生命和人类,对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的尊重与承诺,我们应承担起建设与维持可持续的未来的共同责任。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涉及很多人、很多方面,同样也涉及国家民族的未来以及全球共同利益。

    博物馆教育应该增加新使命与新职责
    在“以人为本”的经济转型期,人的发展教育是核心内容。而人的发展重在通过教育鼓励并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培养有远大志向、能造福人类的人才。博物馆教育则要通过藏品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博物馆教育应该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进行重新定位。自2007年以来,“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经从专家呼吁变成顶层设计与长期行动。时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就已经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此后,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强调要进一步重视博物馆的资源和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博物馆参与国民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引导可持续发展的馆校联合教育制度,把博物馆真正作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视察时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和职责的新诠释。2017年,中办、国办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更加具体地提出,博物馆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意见》从理论和政策方面为文物系统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如何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支撑和指引,很多博物馆自觉担当,重新认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动与学校联合开发教育项目,编制教材,比如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与中小学合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构建起新的博物馆教育体系。
教育是博物馆整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博物馆人要充分意识到教育是博物馆立身之本,是博物馆整体要承担的责任,是所有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既要着重体现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要均衡地分布在年度目标任务中。馆领导要根据各个部门职能进行统筹安排,划分主次,区别轻重,强调并有意识地向教育功能倾斜。各部门也要按照规划,明确部门工作所承担的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工作中予以体现。这样不仅会改善教育工作局部化、片面化和讲解化的现状,也能逐渐建立起多层级、多手段的博物馆教育体系。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已经形成大宣传理念中的全媒化教育,大安全理念下的环境化教育,大科研理念下的学术化教育和文博讲坛的课堂化教育,多元讲解体系下的情景化教育,多维陈列展示诠释中的体验化教育,藏品本体信息中的内涵化教育,互联网+平台式的信息化教育,还有基础与支撑型知识的普及化教育等。
    当然,实现博物馆教育的新目标,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目前很多博物馆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不仅要掌握将博物馆信息转化为教具的多学科综合能力,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专业知识,更需要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博物馆应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和我国的《博物馆条例》都把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很多博物馆发展规划中,也逐渐改变传统的重藏品研究和展示的工作思路,不仅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而且还分解到整体工作目标与评估指标中。针对传统的“博物馆教育等同于讲解导览”“教育等于教育活动”等片面认识,逐渐厘清博物馆教育的特性与方法,逐渐改变服务对象无差别化以及工作重点和特点不突出的同质化现象,在不断优化教育人员结构、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基础上,逐渐推出特色鲜明、影响力不断提高的教育活动品牌。

    博物馆教育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和树德为先原则
    为了提高博物馆的教育水平和能力,需要全国性的组织或机构来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初步建立起区域均衡、门类平衡、分类分层化的博物馆公民教育体系。
博物馆教育的目标群体应体现均等化原则。博物馆资源开放的平等性,尽量为更多人提供教育信息,在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博物馆教育要尽可能照顾到各个群体、各个方面,并针对不同群体设置不同教育内容和手段,特别是弱势群体,实现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义务教育和终身学习相结合,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力争建立起多元化结构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网络,努力使13亿人民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博物馆教育应注重树德为先的原则。博物馆藏品蕴含着传统文化,很多与“德”有关,反映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教育就是要发掘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各类体验式或互动式启智活动,加强对儿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让他们从小就能记住国家和民族的要求,心中有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的榜样,从小就要追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逐渐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培养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掌握祖国建设需要的扎实学识、胸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仁爱之心,即“立人之德,兴国之德”。
    随着社会教育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博物馆教育要创新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帮助青少年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建设未来。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杨瑾)
 

相关热词搜索:大视野 简讯 博物馆 教育

上一篇:八月简讯 · 博物馆教育的时代建构模式
下一篇:八月简讯 · 对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发展的两点思考(上)

分享到:
X关闭
X关闭